close

英雄電影很多,鋼鐵人、超人、蝙蝠俠比比皆是,但是關於英雄如何誕生的電影寥寥無幾,而比利·林恩的中場戰事正恰好是一部英雄的胎教片–所有英雄電影的前傳。

電影院一手可樂、一手爆米花的肥宅和妹子都需要戰爭英雄,用來滿足個人的偶像崇拜和嗜血;社運團體需要戰爭英雄,讓戰爭議題發燒;製片人和媒體需要戰爭英雄,作為噱頭;片商需要戰爭英雄,當作獲利來源;政府需要戰爭英雄,深化愛國主義和反恐的民意–迷妹們也要戰爭英雄,因為迷妹們希望男友是戰爭英雄,於是和所有經濟鐵律一樣,需求創造了供給,英雄就這樣誕生了。

但是,我們要的只是英雄的故事,並不是英雄他本人 – 肥宅和妹子要的是電影好看和追星;社運團體要的是自己的反戰訴求受到關注;製作人和媒體要的是話題性;片商要的是錢;政府要的是民意支持;迷妹要的是替英雄禱告–作為一種犧牲式浪漫的自我膨脹,所以當戰爭告一段落,英雄凱旋返國,即使和Beyonce一同站上火樹銀花的舞台,仍舊乏人問津,畢竟,人們需要的,不過是一尊處在那紋風不動的英雄塑像,伴隨著故事永垂不朽,到底是真人還是雕像差別不大。

於是英雄必須回去戰場,滿足英雄之所以誕生的原因,在那裏創造更多的英雄事蹟,直到戰死沙場;而庸庸碌碌的人們,終究也必須回到社會賦予人們的價值和崗位,至死方休。

 

billy-lynn-long-halftime-walk-cinematography.jpe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awyeress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